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粮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六代”服务工作更是粮食企业转型发展新举措。响水县粮食局依托今年夏粮收购,在全系统扎实开展“六代”为农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止6月29日,累计收购小麦14.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0%,入库粮质均好于往年,售粮农民的满意度均高于往年。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快“六代”服务中心建设
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及购销总公司、中心粮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六代”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详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工作纳入购销企业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实行绩效考核。同时,各直属库也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组成6个工作组分片包干,利用“大走访”活动契机,深入农户走访调研、登记,首先明确服务载体,知晓群众需求;其次落实服务措施,明确服务目标。通过调研该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六代”服务工作方案》,鼓励全体员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征求服务措施,通过此举既收集良好建议十多条,也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员工热诚为粮农开展“六代”服务工作积极性。
二、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六代”服务有效开展
为使服务落到实处,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该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服务内容。利用《响水粮食》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各粮库建立“六代”服务微信群、印发“六代”服务宣传资料和县电视台进行新闻报道等多媒体宣传形式,向农民朋友宣传服务内容和多种惠农举措,让他们充分了解服务的目的,让服务深入人心。二是落实具体举措,积极提供贴心服务。一方面与刚成立的全省第一家县级家庭农场联合会真诚携手,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6月初县购销总公司与县家庭农场联合会签订产销合作等全方位的“六代”服务协议,解决了家庭农场的种粮大户由市场到田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夏收时为他们专门设立了“家庭农场联合会托市小麦专用仓”,紧紧锁住联合会160多家会员种植的4万多亩小麦,通过预约登记、上门初检、有序售粮,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家庭农场成员单位全部小麦入库。另一方面由各直属库排查登记辖区内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放由购销总公司统一负责制作的 “六代”服务联系卡;为军烈属和低收入等特殊农户发放“爱心”服务联系卡,建立服务客户登记表,详细记录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种植面积和品种、预计产量、待出售数量等等信息,对其信息整理成册,建档立卡,建立双向联系方式,及时发布服务信息。今年所有收购库点为他们开辟售粮“绿色通道”,凭联系卡优先售粮,特殊售粮困难家庭我们还提供上门收购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好评。以上服务方式的改进既扩大了粮食收购来源,又极大地提高了粮食入库速度,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入库小麦近15万吨,打破响水粮食系统单季粮食收购总量历史记录,实现粮企与农户双赢的喜人局面。三是调优种植品种,不断提高粮食品质。以总公司为龙头与县家庭农场联合会、种粮大户等合作,共同推进粮食订单业务开展,按照“企业+联合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介绍优种、订单收购等方式,逐步建立优质粮源基地,引导他们调整种植品种,利用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主渠道优势实现以需定产、以销定购,要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四是加强宣传推介,争创响水粮食品牌。以适应市场需求,选择优质粮食品种,以建立优质粮源基地为基础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粮源,进行标准化生产。争取县农委、农办等涉农部门支持,与家庭农场联合会联手积极申报创建我县粮食品牌,选择优质品种进行商标注册,全力推销响水好粮食。
三、积极探索实践,实现“六代”服务有质有量
在开展“六代”服务中,该局始终把方便农民售粮,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提升国有粮食企业的形象度作为追求目标,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实现为农服务“零距离”;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努力提升为农服务新水平。一是加强粮食检验、保管人员培训。上半年派出20名员工参加国家粮食保管和检验职业资格认定,有18名员工一次性通过中级资格。选派5名业务素质较好的检验人员到市中化室接受专家一对一指导,进一步提升粮食检验工作水平。二是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粮食信息化、智能化人才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智能化粮库系统建立 “六代”服务系统平台,让“六代”服务也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陈卫东、张波、李兆恒)